特讯热点!货到付款“本同末异”现象调查:消费者权益如何保障?
近日,关于货到付款“本同末异”的现象引发社会广泛关注。所谓的“本同末异”,是指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,商家承诺可使用货到付款,然而在收货时却要求必须先付款。这一行为引发了消费者权益受损的担忧。记者通过调查,试图揭开这一现象背后的真相。
案例一:承诺货到付款,实则收货时要求付款
市民小李在一次购物过程中,通过某电商平台购买了一件价格为100元的商品。商家承诺可以货到付款。然而,在收货时,快递员却要求小李先支付100元货款。小李表示,自己并未收到任何通知或告知,且商家在承诺货到付款的情况下,却在收货时要求先付款,感觉非常不合理。
案例二:商家以“押金”为由拒退款项
市民小王在某家居用品店购买了一件价值2000元的商品。商家承诺可货到付款,并要求小王支付500元“押金”。然而,在收货后,小王却被告知,只有支付余款才能取回押金。小王认为,商家以“押金”为由拒绝退款,侵犯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。
专家点评:商家行为涉嫌欺诈,消费者需提高警惕
针对货到付款“本同末异”现象,律师表示,商家在承诺货到付款的情况下,却要求消费者在收货时付款,涉嫌欺诈。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应仔细查看商家承诺,避免上当受骗。同时,消费者在收货时,如发现商家存在欺诈行为,应及时向相关部门投诉,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。
相关法规解读:商家不得强制消费者先付款

根据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》第十五条的规定,经营者不得以任何方式强制消费者先付款。商家在承诺货到付款的情况下,却要求消费者在收货时付款,违反了相关法规。
记者调查:货到付款“本同末异”现象普遍存在
记者在调查中发现,货到付款“本同末异”现象在各大电商平台、线下门店普遍存在。消费者在购物时,应提高警惕,仔细辨别商家承诺,避免权益受损。
呼吁:加强监管,规范商家行为
面对货到付款“本同末异”现象,呼吁相关部门加强监管,规范商家行为。同时,消费者在购物时,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,提高辨别能力,共同维护良好的消费环境。